分享:我的钢铁情怀钢铁梦
1982年9月1日,这一天,金色的北京,秋高气爽。我在拥挤的绿皮火车车厢里站了十多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北京火车站广场上,摆放了一长排用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的桌子,我一眼就看到了“北京钢铁学院新生报到处”的横幅,那里已经有了一些和我同样的新生,很快,我们几十名新生就被安排到了一辆大巴车上,拉到了北京钢铁学院的大操场上。我们递交了入学通知书,排队领取了免费发放的生活用品,按照早已分配好的名单到各自的宿舍去了。从那以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就成了我的“家”。从这一年的这一天起,我便成为了“钢院”的一名大学生,被分配到了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家”住十斋。从这里,我三十多年的钢铁之路,便在我的脚下延伸,延伸……向前,向前……
1.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新生入学动员大会上我才知晓,在我们新生入校的前一个月举办了我们国家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在这届运动会上,北京钢铁学院的运动员们成绩不菲,多个运动项目保持了全国前三的优异水平,“钢小伙,铁姑娘”名副其实,所以,京城大学圈里的“钢老三”的称号日益响亮。这个光荣的称号,让我们这些新生为之自豪和骄傲,有事没事的时常会拿出来炫耀一番。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这个对钢铁一无所知的农村学子渐渐通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啃透了《炼铁机械》《炼钢机械》《轧钢机械》冶金机械专业的三大本“圣”书。然而,烙印在骨子里的却是“机械制图”。新学期伊始,机械制图课的老师就谆谆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冶金机械专业的大学生,机械制图是基本功中的基础。从一笔一划的练习书写仿宋字,到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画法几何的比葫芦画瓢,再到零件图、装配图、总装图等等,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在老师的辛勤教导下,逐渐进步,慢慢成长……在这一笔一划中帮我们练就了将来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的扎实功底。至今回想起来,总是感激我的那批尊敬的老师,也总是感恩学校的教育和培养。
2. “钢小伙铁姑娘”成长之路
北京钢铁学院的大学生当时在冶金行业被称为“钢小伙铁姑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钢小伙铁姑娘”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让我们这群“钢小伙铁姑娘”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大学生活的四年时间里,学校有计划地给我们冶金机械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四次生产实习:第一次在学校实习工厂,第二次在首都钢铁公司,第三次在武汉钢铁公司,最后的毕业实习是在宝山钢铁公司(宝钢)。
学校实习工厂的实习,也叫金工实习,就是让我们对金属工艺学基本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次实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铸造、什么是锻造、什么是焊接、什么是车、铣、刨、磨、钻、镗、插、拉。金工实习老师非常耐心,手把手地教我们,车削一个试样,铸造一个手轮,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那么的简单,但对于一名从来没有接触过车间和机床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基本功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必须和十分重要的。
在首都钢铁公司实习,是大二的暑假,主要是让我们对钢铁生产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认识了炼铁高炉、炼钢转炉,认识了轧钢机……最有趣的是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液态的氧,那升腾的白雾,如仙境一般,把大家都看呆了。这一次实习,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钢铁工业化大生产的宏伟壮观,激发了我们作为北京钢铁学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感。
武汉钢铁公司,建成投产于1958年,是新中国早期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以生产硅钢片闻名于世。来到这里实习,我们再次领略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成长和发展的辉煌。1974年,我们国家花费大约6亿美元,从德国引进了1700 mm连轧机,安装在了武汉钢铁公司,这为后来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钢铁技术开了先河,也为我国钢铁工业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宝钢建设工程也拉开了序幕。1978年,全国钢产量仅有区区3100万t,当时国内用于钢铁生产的装备和技术也十分落后,因而宝钢建设基本上是引进国外尤其是日本的钢铁技术和设备。我们到宝钢实习是在高炉区域,因为是毕业实习,所以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实习。我的毕业设计是高炉泥炮,因此我就被安排在了高炉点检班组实习。一次,辅导我实习的师傅领着我来到了高炉泥炮的液压站,给我讲解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说,这套液压站是全套从日本引进的,这些设备的固定螺栓都需要专用的进口扳手才能拆装,否则,我们拆开了,再装上,就可能漏油。我当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直到后来,我毕业后参加工作到了工厂,直接从事了设备管理工作,才真正地体会到那时我们国内普通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以及安装拆卸等真的是太落后了。
一堂堂生动的教学,一次次实践的锻炼,是学校,是老师,是众多的教职员工,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钢小伙铁姑娘”逐渐成长起来了。
3. “钢铁人”三十年生产之路
毕业那年,我们按照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分配要求,冶金工业部(原)的部属院校学生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我来到了中国第一家宽厚板生产科研基地—舞阳钢铁公司。舞阳钢铁公司的4200 mm宽厚板轧机(图1)是我们国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调试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架宽厚板轧机,1970年开始建设。1978年9月8日,轧出了新中国第一块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特宽特厚钢板。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发展所需要的宽厚钢板有了我们自主品牌的名字—舞钢牌。又经过了27年的生产,这架轧机为国家生产出了1000多万t的宽厚板,有力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让世界为之刮目相看。中国舞钢也和德国的迪林根、法国的阿赛洛等知名钢厂一样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宽厚板生产企业。为此,2005年这架轧机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了“功勋轧机”的光荣称号。
自从坐上了中国钢铁工业这趟时代列车,我的命运便和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也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钢铁人”(图2)。
刚毕业的时候,舞钢还是个年产20万t的企业,需要的生产原料——钢锭和钢坯还需要国家调拨,而当时的4200 mm轧机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40万t,实际生产仅为设计生产能力的一半,操作轧机的工人师傅曾开玩笑说“连轧机都吃不饱啊”。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多年里,也就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中国对宽厚板的需求还没有那么旺盛,或者说,对于特宽特厚钢板的需求没有那么旺盛。一些老式的三辊劳特式轧机或者2800 mm中厚板轧机的产品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的大多数需求,少量高端的特宽特厚钢板还要依赖进口。所以,那时候的生产确实不是十分饱满。20世纪90年代初,舞钢已经有了自己的75 t超高功率电炉和1900 mm板坯连铸机,生产用的钢锭和钢坯坯料来源得到了充分的保证。90年代中期,舞钢的产量规模已经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也就是年产40万t。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目标也从原来的6%提高到了9%。中国经济自那一刻起,才真正插上了腾飞的坚实翅膀。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t,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新中国从一个钢铁弱国开始迈向钢铁大国。接下来,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迅猛增长,直到2019年近10亿t的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3.3%。
21世纪的舞钢,无论是产品规格还是品种质量都能够满足国内下游企业对宽厚钢板的需求。但随着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钢板的高端产品需求逐步提高,例如一些高强钢、特厚并要求探伤以及内在综合性能的特殊钢板,舞钢依然无法满足客户需要,高端产品生产技术被国外部分钢铁企业垄断,许多客户不得不依赖从德国迪林根、法国阿赛洛、日本JFE等国外企业进口,但是价格相当昂贵。在这种情况下,舞钢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一定要炼争气钢,一定要轧争气板,将重点放在了针对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为实现钢铁强国的中国梦,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篇章。
WDB620是舞钢为我国“西电东送”项目而开发的高强度宽厚钢板牌号。此钢种具有低焊接裂纹敏感性,因而舞钢科研开发团队根据高强度钢板厚度的不同要求量身定制了不同的生产工艺,小于50 mm厚的采用TMCP工艺生产,大于50 mm的采用调质工艺生产,首次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垄断。
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一些大厚度、大单重、综合性能要求非常高的钢种,由于受某些条件限制,依然被国外部分钢铁企业所垄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舞钢采用电渣重熔设备,充分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开发出厚度可达400 mm以上的磨具钢、铬钼钢等。10年前,为了实现国家大飞机项目的制造,客户急需一批390 mm厚的电渣钢20MnNiMo用于制造模锻压力机框架的顶部钢板,由于此钢板的单一重量大、厚度大、表面质量、性能合格率和探伤率极难确保,生产非常困难,国内尚无生产厂家,如果采取进口,不仅无法实现国家大项目制造的国产化水平,而且要付出每吨数万元的高昂代价。为此,舞钢勇挑重担,利用电渣重熔技术将此钢种成功生产出来,综合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产品,且价格远远低于国外价格。
加钒铬钼钢,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生产周期长,让国内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但是,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此类钢种需求增长较快。在这种形势下,舞钢作为中国首家宽厚板生产科研基地义无反顾地迎头而上,突破生产设备极限而开发生产的180 mm加钒铬钼钢板创国内加钒铬钼钢厚度之最,替代进口用于泉州石化EO反应器项目建设,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3.5Ni超低温钢是舞钢“名牌系列”中的王牌产品,其各项指标远高于美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通过6家船级社认证,认证最大厚度150 mm,认证厚度和认证船级社数量均是国内之最,市场占有率在95%以上,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地位。
大厚度Z向性能水电钢、690 MPa级高强海工钢、LNG储罐用高锰钢、核岛级高端核电钢等,这些中国钢铁界的“硬核”品种,在我国重大项目和重大装备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扬了国威,长了志气。
40 mm厚、−196 ℃超低温冲击韧性含镍量9%钢板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应用于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动力汽车运输船;含镍量3.5%钢板通过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的钢板厚度达150 mm成为国内外压力容器钢板厚度之最,−100 ℃低温冲击韧性优良,优于日本神钢和新日铁的产品;采用锻轧工艺开发的350 mm厚345D和钢锭成材生产的260 mm厚S460,创同类钢种厚度之最,分别应用于乌东德巨型水电站和长龙山水电站,巩固了舞钢水电厚板领域领先优势;新研发成功的高级别NM550性能优良且有效解决了该类高强钢的切割裂纹问题。
这一系列成功的背后,实实在在的是一个个“钢铁人”奋斗的足迹和一次次不甘落后的拼搏。
4. 钢铁情怀钢铁梦
三十多年里,我和共和国的钢铁一起成长,见证了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崛起,感受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飞速成长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我们的钢铁工业曾经依靠前苏联支援鞍钢、包钢等建设;曾经花重金从国外引进1700 mm连轧机和二手2800 mm中板轧机;也曾经不惜代价依靠国外技术建设宝钢。而今天,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历史赋予中国钢铁人的神圣使命,我为能成为中国“钢铁人”其中的一员而矢志不渝,我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而骄傲,我为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而自豪,我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中国钢铁而激动和振奋。钢铁情怀钢铁梦,伴随着你我,一路高歌,一路同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和胜利的光明!
来源--金属世界